晋升体系
职级体系
跨越式职级 | 阶梯式职级 | |
---|---|---|
相邻两个级别的差异 | 比较大 | 比较小 |
晋升机会 | 比较少 | 比较多 |
同级别的回报差异 | 比较大 | 比较小 |
晋升流程
提名→预审→评审→复审→审批→沟通
晋升原则
主动原则:主动做事
不好的习惯:1、认为主管会帮忙“搞定”晋升 2、被动接收信息
要怎么做?
- 主动找主管沟通工作。一方面获取指导建议,另一方面借机了解更多关于团队、业务和部门的信息,尽量主动承担有挑战的工作。
- 主动找别人交流,了解更多信息。
需要主动了解很多工作相关的信息,如:
- 业务功能上线后业务效果如何?
- 业务效果不好的可能原因是什么?
- 整体的业务机房的部署结构是什么样的?
主动规划工作任务,主动和别人了解更多信息,就是主动做事。
关心业务的后续,关心上线后效果和反馈,有利于答辩:
- 没有达到预期,主要原因是什么?
- 竞争对手的表现如何?
- 线上TPS/QPS是多少?
成长原则:不断挖掘成长点
陷阱和误区:1、以为事情做得多,自然就能晋升 2、以为事情做得好,自然就能晋升
晋升不光要看功劳和苦劳,更要看成长。所以,一边做事一边挖掘成长点、提升自己能力的人,比光顾着做事的人更容易晋升。
如果现在的工作已经得心应手,应该尝试更高难度、更高复杂度的工作。另外,不管事情有没有做好,都应该多做复盘总结,找到可以提升和优化的点。对于顺利的事,也要主动去挖掘可以成长的点。
价值原则:学习为公司产出价值的技能
让能力为公司产出价值的人,比空有一身能力的人更容易晋升。在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一项技能之前,先思考一下,学了这项技能能为公司带来什么。所以,能为公司产出价值的能力,才是值得优先学习的能力。
晋升逻辑
两条晋升逻辑:
- 在当前级别做下一级别事情的人,才有机会晋升。
- 只有把当前级别的事情做好了,才有机会晋升。
基础、熟练和精通的区别:
- 基础意味着“会做”,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。
- 熟练意味着“做好”,做事熟练,掌握了做事的最佳实践,能够保证效率和 质量,得到好的结果。
- 精通意味着“优化”,能够优化当前级别的事情,并取得突破,创造了新的经验。
通用的晋升步骤是,先把当前级别要求的能力提升到精通水平,接着按照下一级别的能力要求继续提升,然后主动寻找工作机会,尝试下一个级别的工作,最后拿着工作成果申请晋升。
COMD能力模型
面向复杂度的多维度能力模型(Complexity-Oriented & Multi-Dimension Capability Model),简称COMD能力模型。核心指导思想是,通过事情的复杂度来判断能力的高低,级别越高,所做事情的复杂度也越高。
- 规模复杂度:规模越大,节点越多,节点间的关系越复杂。
- 时间复杂度:指和时间跨度有关的复杂度。
- 环境复杂度:指和环境不确定性有关的复杂度。
- 创新复杂度:指和创新程度有关的复杂度。
- 理论创新:FLP原理、CAP定理等
- 思想创新:批处理和流处理等
- 技巧创新:实现Exactly Once特性等。
COMD能力模型与抽象描述的对比:
- 系统思考:不同级别思考的范围不同,也就是规模复杂度不同。
- P6:系统思考范围是单个需求,考虑需求的合理性、设计的可扩展性和上线后的稳定性等问题。
- P7:系统思考范围是单个系统,考虑的是单个系统的架构设计、架构重构和技术选型等问题。
- P8:系统思考范围是某个领域,考虑的是领域的发展趋势、架构演进、团队组织结构等问题。
- 前瞻判断:前瞻范围、时间跨度和面临的环境不同
- P6:前瞻范围是单个需求功能,时间跨度1~3个月
- P7:前瞻范围是单个子系统,时间跨度6~12个月
- P8:前瞻范围是多个子系统组成的业务域,时间跨度1~2年
- P9:前瞻范围是多个业务域组成的业务线,时间跨度2~3年
职级档次
P5/P6:专业工匠,核心能力是完成任务。
P7/P8:乐团指挥,核心能力是指挥团队。P7只需要指挥单个团队,而P8往往要指挥多个团队。
狭义上的团队:组织结构上的行政级别团队。广义上的团队:为了完成某个目标而成立的虚拟团队。
P9/P10:电影导演,核心能力是导演作品。P9/P10一般也都聚焦于某个业务或专业领域,核心差异在于成果质量,对于工作成果最典型的就是直接看业务结果。